广州旧船厂重生记——SPARK思邦广船厂改造_荔湾区
栏目:业界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20

原标题:广州旧船厂重生记——SPARK思邦广船厂改造

编辑白猫 丨 主视觉小杨桃菌

△ 广州荔湾区占地54公顷,SPARK思邦计划将其改造成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滨江综合体新地标。SPARK思邦将以中心广场为主要设计焦点,总体规划采用行人环路结构,将三个区域的不同用途连接起来:商业、住宅和河滨。设计灵感源于该场地的造船历史,中心广场以多功能数字“飞船”的形象,代表了4 k产业的创新发展。主要的行人环路将办公人员、居民和从中心广场来的游客连接到历史遗迹船台公园、主题“后巷”的美食街和滨江干船坞体育馆的设施。

该设计方案基于良好的连通性,密度和高质量公共空间的实用原则上,由丰富的活动作为支持。这些将使广州造船厂成为商业,娱乐和现代生活的新地标。

当广州老船厂邂逅英国思邦

WHEN SPARK ENCOUNTERS GUANGZHOU OLD SHIPYARD

广州造船厂

1954年在整合了广南船坞及几家小船厂后,“广州造船厂”正式成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船坞可以说是广船人的“母亲船坞”,六十多年来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峥嵘历史。

广船厂历史风貌 ? SPARK

这座船坞,在经过扩建之后,可满足6万吨级以下船舶的建造。这在中国造船工业相对落后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硬件设施了。该船坞在完成大量特种船建造任务的同时,还是广州国际的主要生产船只重要生产线之一。

广船厂历史风貌 ? SPARK

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后,它成为了一个工业遗址,总是让人不断回想起当时的繁荣岁月。可以说,它是广州工业文明的见证者之一。

广州造船厂遗址及滨江岸 ? SPARK

湾区之眼

在近期出炉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勾画了一个建造国际第四大湾区的宏伟蓝图,意图将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国际四大湾区 ? SPARK

依托大湾区东岸“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与西岸“先进制造产业带”两廊顶点的绝佳位置的 广州老船厂可谓是粤港澳的“湾区之眼”。

湾区之眼 ? SPARK

SPARK 思邦

2018 年,来自英国的 SPARK 思邦建筑事务所,负责了广船工业遗址地块的城市设计项目,船厂工业遗址将 “变身” 成为一个 125 万平方米的超大 TOD 城市综合体 。

从珠江东侧看广船地块(效果图) ? SPARK

SPARK 思邦擅长于滨水空间及改造项目,他们曾成功打造了新加坡克拉码头滨水的改造项目。 这一次他们将用创意的设计,重新激活广船工业遗址地块的滨水空间、重塑工业遗产。

三个重点是设计策略

THREE KEY POINTS ARE DESIGN STRATEGIES

记忆

“记忆”不单只是保留旧物, 也要以有系统的调研从历史中找到重点, 以此重点建构新的未来记忆。在采访时,SPARK 董事合伙人斯蒂芬 · 平博里(Stephen Pimbley)说到:“只有寻找到场地的记忆, 旧物才会不断有新的身份、意象、含意, 才会在不停转变的世代中保持活力及相关性, 不会被时代轻易遗忘。”在本次设计中可以轻易发现对于“记忆”的塑造—— 遗址不单以巧妙的方式保留, 同时用于生活的新功能、新配件也以各种与船厂有关的意象、形态在基地中重新呈现。

规划后的船厂 ? SPARK

融会贯通

显而易见, 要让遗址可以长期的在城市中处于重要地位,必须保证,有效的交通和人流。广船基地交通人流的独特的复杂性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 是基地与周边城市肌理的融会贯通, 广船基地一方面以遗址做主调, 但同时也是一个多面向的项目, 有着跟城市贯通的公共交通轴线——西侧有地铁换乘系统、东侧有珠江人流水道、北侧有鹤洞桥、南侧有丫髻沙桥及规划中的过江车行隧道。 怎样有效利用交通优势但同时又保持遗址的特立性, 是基地与周边城市肌理联系的重点。

船厂周边交通,红色地块为广船项目所在地 ? SPARK

作为未来开放港湾的广船地块集合水、路、铁交通资源,成为广州及佛山2条地铁线交汇的交通枢纽的核心区域,靠近南部并有1座轻轨车站及水上巴士,依托地铁形成了TOD枢纽新城,构建了1小时湾区都市圈,半小时广佛城央生活圈。

两公里长的基地地块间的融会贯通 ? SPARK

其次, 是两公里长的基地地块间的融会贯通。基地按着珠江的南北走势, 工业遗址轴从广钢基地通过地铁交汇直达滨水, 在从城西引进人流的同时,对南北走向基地进行割裂。 斯蒂芬 认为, 怎样透过巧妙及有效的多层多向人流动线把各地块跟工业遗址互动、连系, 是达致基地内部“融会贯通”的关键。

创造城市目的地

“对于船厂的未来, 不只是单一功能的工业遗址目的地, 更是通过适当的功能混合来扩大受众层面的全天候城市目的地,从而提高公众对遗址的认知性及参与性。” 斯蒂芬 一直对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透过以上的第一点保留及更新记忆、第二点让外部内部融会贯通, 加上整体基地的混合功能布局, 可确保广船地块的未来是有活力、受众广泛的商业、休闲、滨水文化娱乐目的地。“ 这样, 工业遗址的受众可得到大大增加, 有助保持遗址活力, 以达到提高遗址社会重要性的效果。”这是 斯蒂芬 打造城市目的地的原因。

规划后的船厂 ? SPARK

未来概念

FUTURE CONCEPT

生活中的未来感

船厂的现有资源主要为物质性的各项工业遗址, 以及非物质的交通位置、文化历史、地理景观。 把未来概念加到历史中的手法,是以设计的三个策略(记忆、融会贯通、创造城市目的地)为中心, 把物质性及非物质性资源串连, 并加入未来概念的元素。

未来概念与广船厂融合 ? SPARK

基地中的重要遗址车歪岛, 物质及非物质资源丰富,——历史炮台、优越的地理位置、邻近交通基建并可以饱览珠江两岸景致。在文化历史上车歪岛是珠江航运史的重要位置。在未来发展中, 车歪岛将成为滨水遗产文化动线的重要一环, 新的游人码头将会把车歪岛与船坞船台的主要遗产设施无缝连接, 有效利用原有资源的同时,加入水上舞台和雕塑灯塔等艺术文化设施增加受众层面。

斯蒂芬 认为未来概念不只局限于光滑的玻璃幕墙、高大的投影屏幕、大跨度的悬挑。“广船规划追求一种内俭的、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未来感。”他将打造的未来生活主调(健康、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无车空间)体现在“广船环”细致的人行动线布局、人车分隔以及南商业地块“高线公园”中的三维草地跟办公功能的穿插。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未来感 ? SPARK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未来感 ? SPARK

未来模式

未来的工作模式将会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世界进行交流,室内室外工作界限的模糊将会带来创意性的工作模式,弹性工作制度将会寻求到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在广船厂的规划中, 未来工作模式的概念体现于北侧滨水商业地区对塔楼体量的控制,南侧商业地区裙房功能的灵活组合,空中绿化大厅跟船台论坛的连接,船台论坛的可分可合简洁功能体量。

未来工作模式 ? SPARK

未来的居住模式是“以人为本, 绿色生活”, 未来居民的工作及生活分界变得模糊, 广船地块中的住宅地块紧邻滨水遗产公园及“广船环”, 提供各样未来生活配套所需。未来的能源以再生及可循环为主调。约两公里长的滨水遗产公园加入海绵城市及再生能源概念, 对应未来需求。

未来居住环境 ? SPARK

科技主题

科技主题有两个面向, 第一,办公塔楼将导入以创意、科技为主要产业的商业对象;第二,各个公共空间及船厂遗址在活化时都会加入科技元素,高科技的产品发布会场、中央下沉广场中的灯光表演和以科技为主题的亲子户内户外空间等, 最终将科技融入广船社区。

办公塔楼以创意、科技为主题的原因,主要考虑到基地对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的大湾区将会成为周边各科技重镇向广州市中心打开的一扇大门。公共空间及广船遗址 加入科技元素是 斯蒂芬 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他希望各遗址与时并进,透过科技的运用把历史承传至下一代。

科技主题导入科技产业 ? SPARK

科技主题融入广船社区 ? SPARK

物质与非物质的未来串联

THE FUTURE-CONNECTION OF MATTER AND NON MATTER

广船的核心“未来谷”

广船城市客厅是“一心一环三带”中的“一心”被称之为“未来谷”。“未来谷”零距离接驳地铁和城市立体交通,将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商业、演绎和娱乐于一身的城市客厅。

未来谷是广船的核心 ? SPARK

由于场地的地铁基建, “未来谷”的场地主要标高在负二层, 西侧直接连接地铁, 东则下穿长堤路, 南侧有一个地铁机房使场地的南侧有一个在负一层的大台阶,而北侧则为垂直立面彼邻商业及变电站地块。

未来谷 ? SPARK

设计的策略把整个城市客厅以自然山谷的形态呈现, 以不同的山谷绿化手法把高差无缝处理,西侧及东侧是两个入口洞穴, 附有数码演示等打卡元素,南侧以不同坡度的垂直绿化化解不规侧的高差,北侧则设有瀑布水景, 白天是园林景观, 晚上则可化成多媒体水幕。

未来谷呈现出自然形态 ? SPARK

在这山谷中隐藏的, 是不同种类的人行垂直交通。大小楼梯、大台阶、坡道、扶梯及电梯组合出一个在山谷中可移可停的自然系统。 未来谷中央的未来塔, 一方面作为项目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未来谷的垂直交通枢纽。

未来谷的交通枢纽未来塔 ? SPARK

连接三带的“ 广船环”

“广船环”是整个规划的主要人行动线, 从“一心”“未来谷”出发, 透过多层地表街区和滨江步道,连接“三带”—— 商业带、生活带与滨江遗产带。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 斯蒂芬对场地的连通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 我们定义了基地的三个主要人行、车行连接方向 , 其一是主要东西连接, 将广钢公园,地铁与滨水遗产带相连; 其二是连接南北商业及住宅地区; 其三是滨水连接, 将商业带与滨水工业遗产带相连。”

“广船环”在原有规划的人行动线的基础上, 以加强以上三个主要连接方向为原则, 通过加入多层地表、效仿纽约高线公园的空中绿环以及各种垂直交通等元素, 成就一条围绕中心区域的工业遗产互动环。

连接广船各个地区的线路 ? SPARK

公园、商业、住宅三位一体

“滨江遗产带”的是以滨江公园为主的一个绿色城市系统,它连接了包括造船厂工业遗址船坞与船台在内的沿江文化与活动节点。滨江公园旨在成为整个项目的名片,在工业遗址与现代化直接寻求平衡。滨江公园作为一条重要动线,将基地重点开发区域与所有地块、基础设施、景区、生活与办公区域相连。它同时也将项目基地绿轴与城市现有绿轴相连。

滨河遗址带 ? SPARK

东西走向的船坞会打造成以亲子、科技及航海为主题的“船坞欢乐谷”,是滨江遗产带连接西侧地铁及广钢公园的平台的重要连接, 也是“广船环”动线的重要构成。

船坞欢乐谷 ? SPARK

沿着“广船环”从船坞欢乐谷往南滨水遗产走, 可到达“广船文化中心”、“滨水广场”、及“船台未来论坛”。“船台未来论坛”保留船台古迹及坡度, 其临长堤路的一端, 通过二层连廊,直达“南商业带”创意办公集群。

广船三大广场 ? SPARK

广船三大广场 ? SPARK

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商业带”以中央“未来谷”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商业带”导入总部办公写字楼及创新科技类办公群组, “一环”中的三维高线及空中绿环部分贯穿其中, 透过三层生态绿化平台,将公园景观引入办公楼,打造共享式服务配套。三维人行网络向东跨过长堤路, 更可直达滨江公园。

南“商业带” ? SPARK

北“商业带”导入总部办公大楼、国际科创中心及独立总部类办公群组, 由地下商业及人行动线连接地铁及滨江遗产。芳村路与长堤路连接滨江主题公园和高端住宅区。

商业区 ? SPARK

“住宅带”提供超50万平方米的中高至高端特色滨江住宅。各住宅片区均可连接“广船环”, 直达地铁、“商业带”及“滨江遗产带”。

一心一环三带 ? SPARK

延续广船辉煌

CONTINUE GUANGCHUAN'S BRILLIANCE

规划要有连通性

设计在先进的生态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将这座19世纪成立的船厂重建为一座充满活力与力量的,平衡且多样化的混合使用项目。 斯蒂芬 希望可以通过规划, 将当地生态、行人、车辆与交通系统融为一体,建立一个无缝连接且清晰易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是确保基地商业的活力与其周边的联系。”

总体规划设计将船厂的文化遗产作为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将船厂遗址重建为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高密度新城区。规划中丰富的活动,良好的连通性,紧凑且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确保广船地块成为世界级的出行、娱乐与当代生活的目的地。

广船厂未来将充满活力 ? SPARK

用不同方式应对趋势

思邦过去在欧洲的项目一般是偏单一型态发展, 以中心商业区为主调,再加入一些配套功能。如今因为受急剧转变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所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生活”边界正变得模糊, 市民及开发商均以不同的方式去迎合新的“循环经济”需求。

斯蒂芬 在广船规划的很多方面都对应了这些趋势, 确保在社区及商业层面这个规划为未来做好准备, “未来的商业区,绝不再是‘朝九晚五’工作模式。”

船厂未来? SPARK

如此一体化的综合项目优势远不止在美学上的成就,SPARK思邦的总体规划设计是建立在丰富的活动,良好的连通性,紧凑且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达到规划应有的效果,从而确保广州造船厂在改造后成为世界级的融合商业,娱乐与现代生活的独特滨水遗产文化综合体。

广州造船厂在中国船舶制造业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以湾区未来港之名续写辉煌,缔造地标。

设计信息

项目名称:广船地块湾区未来港

项目地点: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地区

开发单位:广州广船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广船船业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SPARK

项目总负责:Stephen Pimbley、 Lim Wenhui

项目经理:甄伟荣,姚俊

竞赛阶段设计团队:Luca Maccarinelli, Liliani Saputri , Mark Mancenido,李珂, Andriani Wira Atmadja, Michael Halagao, Jingren Tan, Cantona AngBoon Kang, Brian Mah, Clarissa Lim

概念设计团队:叶军, Javier Campoy, Liliani Saputri , Joei Wee, Regina Kartika,郭倾城, Andy Try, Wenwei Sim, 余松柏, Jayne Lim

设计时间:2018年-

规划总建筑面积:1,254,000平方米

(其中,商业办公:677,000平方米,住宅(含配套):525,000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52,000平方米,地下商业:49,300 平方米)

最大建筑高度:300米

SPARK董事合伙人:斯蒂芬·平博理(Stephen Pimbley)(右)和林雯慧(Lim Wenhui)(左)

SPARK 思邦凭借新加坡、上海、伦敦三地优秀的设计研究团队,在建筑、规划、室内、景观,以及相关的研究领域树立了独特的标杆。SPARK 思邦取意于“思维的火花”,即为客户提供新鲜而富有创意的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它们能够为客户和他们的项目激发出重要的价值提升。SPARK 思邦的设计保持了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并试图创立社会生活、工作、娱乐中的传统元素与未来灵感的巧妙连接。

斯蒂芬·平博理(Stephen Pimbley)SPARK 董事合伙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注册建筑师。

林雯慧,SPARK 董事合伙人,12 年来为思邦主持设计了多个国际级的重要作品。林雯慧女士也是SPARK 思邦精神“建筑与设计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引领者之一。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