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广州智造”布局“全国之最”
栏目:业界资讯 发布时间:2021-06-17

原标题:[重磅]“广州智造”布局“全国之最”

她,是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被赋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主引擎的重任,将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她,肩负新使命,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将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作为主打六大创新型产业之一。

她就是广州开发区。把握工业4.0发展态势,未来该区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剑指何方?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

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

6月28日,2016中国(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发区举办,这个会议将抛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开发区要打造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最具竞争力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基地。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布局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目前只有广州开发区提出成为这个领域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不同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和新意?

广州开发区·一园三区示意图

A打好牌

培育前瞻性产业三个判断找准实现产业升级关键点

怎么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广州开发区做出三个判断:其一、形成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其二、针对智能装备产业进行“靶向”招商,争取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入驻;其三、绘就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遵循“中低端切入、孵化本土、示范先行、服务华南”的建园路径。

这三个判断构成一个结论:将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确立为着力培育的前瞻性产业。而这前瞻性产业,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点。

基于这个结论,广州开发区吹响前进号角: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广州开发区手中握有一副好牌。

智能装备产业一直是广州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拥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73家,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32.5亿元,近五年持续保持16%的复合增长率。开发区拥有广州数控、广州启帆、巨轮智能、瑞松、明珞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智能装备企业,以及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分中心等以智能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为主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引进了库卡、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巨头。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将投资1.08亿元,建设集机器人销售、展示、技术支持、小型加工中心制造与仓储等于一体的华南基地,目前已在“广州机器人产业园”落实4万平方米的用地;库卡机器人公司去年已在开发区成立广州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备选址设立机器人新工厂,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

本土牛企登台亮相的同时,“抱团”意识也不断增强。广州工业机器人和应用产业联盟于2013年9月成立,12家发起单位中,有近半数位于广州开发区。机器人牛企的抱团协同,助推了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的协同创新。目前,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企业已经分布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机器人三大领域,其中机器人领域引领发展,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61亿元,占智能装备业总产值的46%。

当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加上背靠珠三角制造业“世界工厂”的优势,广州开发区这块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高地,引来众多国内外龙头企业和高端院所。

目前,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已落户科学城。研究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四方联合共建,总投资10亿元,主要为广州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方向决策及技术支撑。

同时,国机集团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就设立在广州开发区。

2015年9月,首个中以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落户广州开发区。依据《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个建设“中以机器人研发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客空间、机器人展览及互动体验中心、综合金融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打造“研究院 技术转移 产业园 金融服务”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蓝图。

B爆亮点

实施三轮驱动打造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

诗歌讲究诗眼,好文章必有好句子。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和措施也有很多亮点。

比如:“实施三轮驱动,通过引进一批新项目、扶持一批新骨干、集聚一批新资源,打造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鼓励示范应用,选取一批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试点,建设无人工厂示范企业”,“设立机器人示范应用专项资金,对应用本区企业研制生产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或设备补助”,“强化服务保障,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给予重点项目专项支持”。

这些承载着新颖的思维,既是历史经验的发现,亦是反复思考的凝结。

借助多年来在智能装备领域积累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基础,广州开发区形成了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这些企业形成了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强大“军团”,成为开发区、广州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在本体及零部件制造环节,区内工业机器人本体产能规模已位列全国第一,拥有广州数控、广州启帆、欧立机电、创研自动化、艾方可等一批生产企业。在下游系统集成环节,瑞松科技、明珞汽车装备、达意隆、瑞松、佳研、松兴等知名的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均集聚在开发区。在研发检测环节,广州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也是唯一检验检测服务业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共聚集了各类检验检测机构51家。此外,在专业孵化环节上,辖区内多个孵化器用于支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培训、融资、法律、市场推广、科研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将有效降低中小工业机器人企业创业成本和经营风险。

从改革开放初期算起,广州开发区走过了30年历史,无论何时,都没有偏离创新。站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新起点的广州开发区,正在走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之路,从建设重大平台、引进高端项目、集聚创新资源、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着手,推动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外向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从产业园区向科技创新园区转变。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机器人安装

C飙实力

“1 7”和“1 9”凝聚各方力量攻克工业4.0这一命题

高层次人才是广州开发区打造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基地的最大支撑,这个群体有信心,广州开发区就有信心;同样,这个群体肯出力,广州开发区很多事情就办得成。

众所周知,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受制于国内基础工业水平整体落后现状,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高端产能扩张,“所以,我们就聚焦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优势点,用心做好。”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兵如是表示。有“国字号”背景的国机智能是一家致力于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检测咨询服务的企业,他们目标准确,将重点放在研发制造面向行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本体技术与产品,以及智能装备等自动化生产线上,2015年,该企业机器人本体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已达到第二位。

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受材料耐磨性和强度、设计、加工和装配工艺等的限制,产品在转速和承载能力、可靠性上暂时无法与国外竞争的现状,也是事实。如何缩小差距?“我们采取国际化技术合作,引进业内领先技术,进行二次创新,此法能够大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保证产品研发质量,并保证产品技术的国际先进性。”巨轮(广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煜俊如是建议。

智能装备产业是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变革的聚焦点,注重创新和应用,理顺“个人和整体、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打通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要重视和加强的。“对此,我们专注智能装备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在强调技术实现的同时,打造以‘可靠性、安全性、绿色节能、工艺实现’等为主的‘技术保障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突破。”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程德斌院长说。

今年1月6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2016年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全球第一款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Ehang184,引爆全场,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今年6月22日,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带领G20各国领导参观海心沙,36台亿航GHOSTDRONE2.0智能无人机在1台电脑的操控下,腾空飞向夜空,在广州地标小蛮腰旁边自动变换出各种编队造型,包括世界经济论坛的英文缩写“WEF”,当天的日期“622”,以及一个寓意着欢迎全球各国来宾的热情笑脸。这也是广东首次最大规模的无人机户外自动编队表演。“让天下没有难飞的无人机是我们的使命,让飞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是为我们的己任。”亿航科技联合创始人熊逸放说,“亿航通过首创GHOSTDRONE智能应用傻瓜式操控、阿凡达体感飞行、与VR眼镜相结合的沉浸式航拍观感体验,改变了民用无人机市场上普遍依靠传统航模遥控器操控方式的行业格局,由此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的操控门槛,真正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飞行的乐趣。”

“1 7”科技政策、“1 9”人才政策,让开发区科技人才放心、放胆、放手地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资金广泛参与产业建设。立意不仅仅是激活产业,而是凝聚和整合全社会的智力,来攻克工业4.0这一命题。旗帜已经高举,希望以后势如破竹。创新为先,服务优先,这是广州开发区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审时度势之后的必然选择。

招商政策

主要政策

●落户广州开发区的国际或国内500强企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

●区内上市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开发区年度主营业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智能产业企业,一次性奖励50-100万元

“1 7”科技政策

2016年安排近10亿元科技发展资金给予保障。其中包括: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给予300万元资助

●瞪羚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贴

●专利等知识产权给予最高每件4万元的奖励

“1 9”人才政策体系

●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

●高层次人才给予100万元购房及交通补贴

●经济贡献高的企业给予高管人才奖励名额

给予最高税后100万元的奖励

扩大生产奖励办法

●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等十大行业的企业

●给予最高800万元的设备更新奖励

●区内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重大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

●企业购买或租赁机器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培育前瞻性产业三个判断找准实现产业升级关键点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